金诚无忧配资 日报:全球食品通胀重现抬头迹象
参考消息网10月3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2日报道,全球食品通胀正重现抬头迹象。由于极端天气导致粮食歉收,食品价格上涨明显,而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政策引发的“逆全球化”担忧更是火上浇油。涨价波及肉类、咖啡和食用油等诸多领域,而且上涨趋势大概率还将持续。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公布的8月食品价格指数(以2014-2016年平均值为100)达到130.1,录得2023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较乌克兰危机爆发初期2022年3月创下的历史峰值下降19%,但仍比去年同期高出7%。
随着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影响逐渐缓解,粮食价格曾一度回落。但与此同时,从具体品类看,那些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农产品价格出现飙升。
肉类是食品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驱动力。FAO肉类价格指数8月达到128.0,较去年同期上涨5%,连续三个月刷新历史高位。
牛肉和羊肉价格涨幅尤为显著。由于中西部干旱造成饲料短缺,美国肉牛存栏量预计将降至近70年来最低水平,强劲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关系紧张。羊肉价格同样因为供需矛盾突出而上扬。影响畜牧业生产的疾病蔓延也波及了乳制品等相关品类。
受异常天气等因素影响,咖啡和可可价格在2024年飙升,进入2025年后,其涨价效应进一步向消费端传导。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8月美国咖啡豆零售价为每磅8.80美元,同比上涨40%。
日本食品价格同样呈上涨趋势。总务省9月19日发布的8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2020年=100)显示,“除生鲜食品外的食品”类别同比上涨8.0%,继续维持高位运行。数据库的统计显示,10月计划涨价的食品种类达3024种,超过去年同期(2924种),这一趋势已持续10个月。
如果美国维持现行关税政策,其国内食品价格可能继续攀升。美国仍需进口牛肉、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2025年1月至7月,美国农产品进口总额达1323亿美元,同比增长8%。农产品贸易赤字高达336亿美元。进口关税正持续对通胀构成压力。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人为扰乱了大豆、棉花和咖啡等农产品的供应链,导致各国间出现价格差异,使得低价采购这些产品变得困难。
大豆即为典型案例。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美国大豆出口价格同比下跌40%,而巴西大豆价格则持续走高。丸红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浦野爱里表示:“已进入收获季的美国大豆如果仍无法获得采购合同,相较于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的价格可能继续保持高位。”
在其他农产品方面,受天气等因素影响,美国产农产品价格也面临较大上涨压力。对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已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的国家而言,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前田和马指出:“出于对特朗普总统的顾虑,他们可能被迫采购价格偏高的美国农产品,即使价格略高。”
9月达成的日美关税减让协议内容涵盖日本每年进口价值8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包括大豆、玉米和生物乙醇。这意味着,即便美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日本也不得不接受更高价格的采购。
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正逐年增加。如果已达成关税协议的国家与未达成关税协议的国家之间的粮食流通受阻,双方的采购风险都将上升。按照前田的分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之一,各国正积极推动采购来源多样化,但在此背景下,替代进口措施无法奏效的品种,其价格还可能继续上涨。”如果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的强硬立场长期持续,食品通胀或将蔓延至全球。(编译/刘林)

实盘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